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一流学院的显性标识,青年英才作为发展的战略储备力量,决定了学校和学院发展的未来。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岗位发展需求,加快青年英才的培养节奏,是摆在学校和学院发展面前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为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5%以上,近5年新引进的教师占34%,且多为从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的年轻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对青年教师过“三关”(科研关、实践关和教学关)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过硬的科研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学能力,材料学院在建设应用研究型学院进程中,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教学工作量等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深化教学是“立院之本”、科研是“强院之路”、实践是“兴院之基”的发展理念,全面认识教学、科研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高质量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来支撑,而教学和科研都离不开实践,脱离了实践的教学、科研无异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要求青年教师“三年过三关”,即“两年潜心科研、半年挂职实践、半年助教学习”。
一、实施“至真计划”,帮助青年教师过“科研关”
作为应用研究型学院的青年教师要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教师,首先得过“科研关”,这是基础和前提。为帮助青年教师进校之后早过“科研关”,材料学院实施“至真计划”,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宁静致远、潜心科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研究方向,并能有稳定持续、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产出。如依托重中之重学科平台,在青年教师入职后,安排10-20万的专项科研启动金,帮助青年教师在博士阶段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方向明确个人的研究领域;入职后前两年给予1个编制的工作量减免,不安排主讲课程,认真做好助教和研究工作;入职后需进入课题组(科研团队),指派一位资深教授进行“一对一”科研指导;每5年允许累计不超过2年的国外进修学习,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拓展国际视野等。
二、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青年教师过“实践关”
作为应用研究型学院的青年教师要快速成长,在过好“科研关”的同时,“实践关”同样非常重要。为帮助青年教师过工程实践关,材料学院实施了“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推出许多重要举措,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和学习,不断增强个人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如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到行业知名企业挂职或做企业博士后;鼓励承担企业横向项目经历,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安排到地方挂职科技特派员,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做好学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的助教工作;安排承担班主任、兼职辅导员、支部书记、科技竞赛指导老师等育人实践工作等。
三、实施“至善计划”,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
作为应用研究型学院的青年教师要快速成长,在过好“科研关”、“实践关”的基础上,更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工作,过好“教学关”。为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材料学院实施“至善计划”,推出了许多有力举措。如实施“导师制”,入职后需进教学团队(课程组),指派一位资深教授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实施“助课制”,入职后前两年不安排独立开课,鼓励做好助教,可以试讲一两个专题,给予助教教学工作量;实施“试讲制”,入职后必须通过课程组、学院两级试讲,学院认定合格后,才能独立接受教学主讲任务,走上讲台;实施“观摩教学制”,学院定期开设教学观摩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至善教学论坛,在观摩、比赛、讨论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总之,材料学院自独立运行以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应用研究学院建设目标,通过“过三关”,着力培养青年英才,大力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近五年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年人均发表二区及以上TOP论文2篇以上,人人获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积极承担企业重要横向项目,逐渐在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金属材料表面强化及功能化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展校院教改、参加讲课比赛等,先后有11人次到海外进修、12人次到地方挂职或做企业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