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本次科技工作会议是学校在进入发展瓶颈期、面临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特殊会议。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期待通过谋篇布局、精准发力,重构学校科研体制机制和政策新优势,积极营造团队协作、负重奋进、攻坚克难的科研氛围,为学校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陈建孟副校长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外部科技形势、学校科研现状和问题,着重围绕“怎么做”进行了重点阐述,我觉得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举措给力。几个职能部门发言和两个学院经验交流,很实在,也很有借鉴意义。最后,我想强调三点。
一、牢固树立科研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强校之路
相对于学科的主线作用、人才的核心地位、育人的根本使命而言,科研则具有基础性的功能,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是衡量学科强弱的核心指标,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科研来支撑。如果学校、学院或学科的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氛围浓烈,那么就容易集聚高端人才、也容易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也容易营造勤勉好学和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研究型大学基本是靠科研育人、环境育人、抱负育人。当前,学校要实现全国高校50强、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首当其冲就应具备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学校任期目标责任制,以及我在中层干部会上提出的研究型学院、教学研究型学院划分标准,大部分也都是科研指标。看一个学校、学院是否具备“研究型”,主要看一些关键科研指标,看科研水平发展到什么阶段。
人们常说:“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在支撑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任务分解中,科研承担的是主攻手角色,是中流砥柱。我们在短期内想要从外界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遇,想要有更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科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阶梯和捷径。高水平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上,体现在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体现在与国家区域重点产业的对接度和支撑度怎么样,体现在解决了哪些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客观地讲,工大能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确立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核心还是靠科研产出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贡献决定一切。未来我们能否建成“区域特色、全国一流”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实现“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突破,实现从地方队向国家队的转型,关键还是要靠科研的实力和水平来说话,这是“硬功夫”,全校上下应牢固确立这个基本共识。
二、深刻认识科研工作前瞻性特点,进一步强化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科研前瞻性属性是由科研工作的性质决定的,科研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未知、认识未知。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相比,探索性和创造性是科研的显著标识,没有创造性就不能成为科研,科研更需要大量创造性劳动,需要对未知领域和前沿问题进行不断探索。科研工作前瞻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科学技术发展新动态、新趋势,有追赶、并跑进而领跑的胆识和魄力,还要对科研发展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方法举措做到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想干什么、不干什么、能干什么要考虑清楚;“有先为有后为”,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优先领域和发展顺序;还要努力做到“动静结合”,拿项目、要资源应该动起来,做科研、写论文且要静下来。
从战略上看,学校科研工作应坚持在有限宽度上的“顶天立地”。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我们要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在先“立地”再“顶天”的思想指引下,聚焦研究领域,秉承“有限宽度、无限目标”的理念,划定自己研究的宽度和广度的边界,立足宽度的基础上做厚度,厚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体现出深度和高度,做出大的贡献。北航的航天、江南大学的食品遵循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围绕一个点做到极致就是世界一流。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毅力去做,做了就意味着“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学校科研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必须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战略思维,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系列举措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作为地方高校,无论何时我们必须立足区域、强化服务,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这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大方向和主旋律。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应根据科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创新科研模式:一是立足解决产业具体实际问题,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凝练技术背后的科学命题,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如我们的药学和生工模式;二是围绕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对接国家区域重点产业,依托优势学科组建一批新型的重大研究机构。同时,要积极推行以“创新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总之,科研工作前瞻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自发的、无组织的科研做不大、也做不强,攀登科研高峰需要我们对接需求、聚焦重点、团队作战、持续投入和高强度的付出,大家要有打好科研攻坚战的决心和思想准备。
三、全面把握科研工作的系统性特征,举全校之力协同推进科研实力上层次、上水平
从宏观上看,学校科研工作犹如一个大系统,与其他工作是互为支撑的。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体现在科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端人才集聚、资源配置等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们在总结科研工作时,问题反映在科研表象,但根子却在其他领域。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可以发现,其实科研工作本身的抓手不多,提升科研需要相关版块、相关部门的协同推进以及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资源的配套实施。因而,我们在推动科研改革时,一定要克服政策碎片化、政出多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互相打架的现象,一定要有全校一盘棋的思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作为基层单位,大家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发挥学科规划对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发挥高端人才与团队建设对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发挥各类平台和资源对科研工作的保障作用,发挥制度对于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发挥文化对科研工作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们要整合全校科研资源,尤其是岗位聘任与职称评定、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生指标与公用房配置等重要资源,优化工作体系,提高科研资源使用绩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坚信学校科研工作一定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全校上下要营造一种“宁静致远、安贫乐道、追求卓越”的科研制度和文化氛围。社会有时太喧嚣、太浮躁了,我们需要适时地让自己静一静,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老师们做科研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不能钻到钱眼里面去,那样就不会有纯粹的科研,也很难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了。要知道法拉弟是所有电光机器、电气铁路、电力传输等基本原理的伟大发现者,尽管整个世界因他的发现而富裕,但他却死于贫困。我们普通人可能很难做到科学家那样的境界,但最起码知识分子的操守和底线还是必须要有的,否则我们愧对自己的良心。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高水平大学的科研与教学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协同提升的。我们要在加强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实力的同时,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和本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通过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科教融合、寓教于研,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条件、将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真正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提高育人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核驱动、两翼齐飞”,最终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打造国内名校。
同志们!时代发展催人奋进,与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相一致的是,学校科研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更加注重质量和水平的转型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上层次、上水平的发展要求,我们除了迎难而上,别无选择。我认为这次科技工作会议召开的非常及时,讨论的问题也比较深入,接下来关键的是要落实,会后大家要一定要结合部门工作,不折不扣地将本次会议的精神和内容加以贯彻执行。
我就讲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