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校内办公| English| 学年校历
 
狠抓人才战略,突出化工特色,创建一流学科
——努力将化工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来  源: 化工学院 日  期: 2017-02-24 点击率: 2178

    根据《members28365-365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战略部署和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学校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化工学院在全面了解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凝聚全院师生智慧和力量,全面谋划学院发展的愿景,提出了“狠抓人才战略,突出化工特色,创建一流学科,努力将化工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的十三五编制思路,并进一步确定了化学工程学院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总体建设目标如下:

    争取在2020年将化工学院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国内一流、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将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学科,并使其跻身全国化工学科的前10名及5%”;使化学学科进入全国前30%;为今后建设世界一流且区域特色的化工学院及化工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院及学科基础扎实,人才战略已显成效

    化学工程学院来源于始建于1953年的化工科,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创下了全校33个第一,并在获得全校22项国家三大奖中的12项。

    学院有教职工217人,其中专任教师165人,正高级职称教师6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8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68.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6人,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67%,博导53人,硕导127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2名;省特级专家2名,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6名 ,国特贴专家7人;务院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4人。特别是国家优青、杰青以及青年千人的申报均实现了我院历史上零的突破,人才战略实施效果显著。

    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即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其中前两个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在2 015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299所高校中排名第14位。应用化学在2015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388所高校中排名第15位。能源化学工程是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在2015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42所高校中排名第10位。

    学院现有三个学科。即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和农药。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全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综合实力相对排名为6.48%,绝对排名为第14位。2015年全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邱均平)相对排名为全国前5%,绝对排名已达到全国第11位。2016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已达到全国并列第八,入选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省一流A类学科,化学学科入选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第三批重点建设一级学科。

    另外,根据ESI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化学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本学院的三个学院对学校工程学、材料学和环境与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化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化工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以及3个省重点实验室等。

    学院现有本科生1271人,硕士生772人,博士生119人,博士后10余人;建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2个;拥有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6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学院已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化工领域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及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互访关系。

    二、学院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院目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为对照members28365-365拟于2020年进入全国50强的宏伟目标,以及我院着力打造研究型学院的目标相比,我院距离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型学院还有一定差距,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院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端人才及核心团队数量与建设目标要求差距明显。我院教职工总人数、教授人数并不比其他化工强校少,但院士、杰青、长江、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以及优青、青千和青年长江等高端人才数量还太少,相应地造成相应的能打硬仗的团队及承担的大项目也相对较少,仍然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上述高端人才。

    2.所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部、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数量较少。

    3.虽然曾经拿过12个国家奖,但近十年没有拿过国家奖。

    4.虽然有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科技部能源材料国际合作基地两个准国家级科研平台,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平台。

    5.虽已有许多较高水平学术论文,但发表在Science 、 Nature 及其子刊、JCAS、Angew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数太少。

    6.学院办学空间及资源(实验室面积)明显不足,严重制约着学院的发展。

    7.我院学科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化工学科非常强,但化学学科,尤其是农药学科相对较弱。

    8.学院国际化办学及国际学术交流渠道不多,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及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建设的思路

    针对学院和学科上述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学院通过提出了“66321强院计划”,即4-5年内引进和培育6个院士、杰青、千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4-5年内引进和培育6个优青、青千、青年长江等青年高端人才;4-5年内培育3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5年内培育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奖励;4-5年内培育1个国家级平台。

    具体的思路和措施如下:以国内外化工领域科技创新与精英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浙江,服务区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即以国内外化工学科发展趋势、前沿和战略以及化工行业领域对科技创新和精英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化工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成果为标志,坚持学生利益高于一切,教师利益重于泰山的办学理念,化万物以至善,工万物以致知,深化基于行政权和学术权制衡与和谐发展的机制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外来人才的吸引机制、现有人才的激励机制、未来人才的培养机制等三大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体系;建立以人才培养贡献度、解决社会重大问题贡献度及学科影响力贡献度等三个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科意识和团队文化,通过引进加培养人才,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科队伍,打造若干化学化工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突破一批化学化工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国家级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学院发展的总体建设目标。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院借助去年底进行的岗位聘任和今年一年的试运行,强化、健全和完善了学院的中层机构和班子。即设立了在学术委员会、分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委员会指导下和学院党政班子领导下,包括7个学科、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的学院中层班子,并在每一个学科或实验中心内,设立了相应于学科、中心或实验室领导班子,包括主任 1名,总支书记1名,全面负责学科或实验室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再设副主任3名分别协助主任、书记做好相应的工作,确保了学院行政流的畅通。

    2、资源保障

    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的联络沟通,及时掌握国家、地方和学校发展战略,了解政策信息,寻求发展机遇,更加积极主动争取外部办学资源投入。服从校院总体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服务“软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制度保障

    完善《化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明确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规则,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科学民主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不断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师生参与机制,推进院务公开,重大决策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代会等工作机制,提高学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4、文化保障

    以“化万物以至善,工万物以致知”精神,凝练学院存中文化,既求同存异,和谐奋进。扶正大学本位,固本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以学生利益高于一切,教师利益重于泰山”的办学理念,打造学院文化,以校友文化建设为抓手,凸显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文化,扎实推进以良师工程为载体的师德和育人文化建设,完善学院先进文化体系,引领学院和谐发展。

    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我院全体师生员工的倾心努力和兄弟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并实施一系列强院计划,有信心在2020年将化学工程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