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校内办公| English| 学年校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学校本科教学“十二五”工作回顾与“十三五”实施举措
来  源: 教务处 日  期: 2016-12-27 点击率: 2384

第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积极推进产出导向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主动应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学生发展,重视特色凝练和内涵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喜人成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明晰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明晰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2012年,学校在第八届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出台《members28365-365关于加强与改进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2016年学校党委出台了《中共members28365-365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决定》,全力打造与研究型大学发展定位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特色,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

(二)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遵循“面向需求、优化结构、突出优势,打造特色”的指导思想,按照“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的原则,“做强工科,做优理科,做精人文社科”。“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浙江省优势专业15个,省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11个,总数位居省属本科院校首位;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机械工程(师范)、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等4个专业成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试点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实现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

(三)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种;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 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 门;21 位教授被聘为2013-2017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连续在全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名列省属高校首位。2015年作为浙江省首个试点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6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浙江省高等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数量与层次列省属高校首位。

(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毕业设计选题等,不断扩大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的覆盖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二五”期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励56项、国家级奖励329项、省级奖励805项;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项。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建设省级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2个,校级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10个。先后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境外高校联合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收效明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秀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一个月及以上的学习交流。近五年,组织学生赴国(境)外交流、交换学习2587人。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学历留学生人1352人,留学生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初步建立起五年一轮常态化的专业评估制度,积极推动工程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共有11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是省属高校通过专业认证最多的高校。加强质量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建立起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教学业绩考核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为浙江省首个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试点高校。不断完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引入培养方案校外专家评审制度,定期开展“评学、评教、评课”,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  “十三五”本科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动力,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题。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把握新机遇,理清发展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促进开放共享。浙江省也发布《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等十一大产业。《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着力建设一批与我省大力发展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新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因此,学校需要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合理定位,优化布局,特色发展,积极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教育部强调,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2014年,浙江省为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我校入选首批“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党和政府对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给学校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要求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学校教学水平提高。

(二)迎接新挑战,明确发展重点

学校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浙江省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意味着专业将直面考生和家长,学校某些相对较弱的专业招生可能比不上特色院校的优势专业,甚至可能会被淘汰。高等教育已经从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颁布国家92个本科专业类质量标准,并正积极推进教学质量评价监督,强化高校教育教学第三方评价,包括审核评估、专业认证评估、国际认证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教育评估制度等,进一步凸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关注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等。

学校作为浙江省属高校“排头兵”,需要以更敏锐的战略思维和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新挑战,及时把握促进学校发展的各类战略机遇,以“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抓好核心关键环节,补足教学工作中的短板,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三部分  “十三五”本科教学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在肯定“十二五”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建设高水平大学及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相比,学校本科生教育主要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差距和问题:一是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紧密,专业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二是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水平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还有待加强;三是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有待强化;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不够;五是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滞后于学校改革发展进程;六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质量文化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切实采取举措加以克服和解决。

学校在《中共members28365-365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新时期、新阶段学校的核心任务,将提高学生和社会满意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人才培养的“标准、标杆、机制、保障”,建立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

(一)坚持育人为本,落实“产出导向”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今后要全面融入学校本科教育体系之中。面向全体学生,推进教育教学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质量监控转向持续改进。各专业依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学科专业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根据目标导向,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根据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健全外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抓好“专业、课程、课堂、实践”,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依据《members28365-365本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逐步建立起以学科水平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依据的专业设置、改造、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分批调整办学基础薄弱,特色不鲜明等专业。以专业认证评估为抓手,加大专业参加国家、国际专业认证评估的支持力度,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常态化,促进专业内涵不断提升。切实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到2020年,学校专业总数控制在60个左右,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各专业要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根据教育部即将发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建立行业专家比例超过50%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要求,全面修订和完善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反向设计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坚持规范性、指导性与选择性相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抓住课程建设核心环节,提升课程“含金量”。进一步做好通识教育核心、大类基础核心、专业核心三大系列核心课程(群)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十三五”期间,投入3000万经费建设300门国内有影响的“本科核心课程”。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members28365-365网络教学平台”,推进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大学先修课以及MOOC、SPOC等课程建设,实现核心课程资源分批全部上网;建设更多优质的、开放的课程。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各专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明确每门课程对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作用,建立课程教学大纲定期修订和专家评审制度。2016-2020年,投入500万元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每年新增50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学习成效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入开展科教融合、学思结合、寓教于研的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努力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推进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扩大翻转式课堂、混合式教学试点规模。进一步提高小班化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比例。全面推进以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评价为主的形成性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建立学业考核全程化、考核主体多元化与考核方式多样化。

5.补足实践教学这一短板,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专业要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强已有实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体系,完善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和专业综合三大实验教学平台,加快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基础规范、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等实验类型结构,构建课内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监控和质量监控。“十三五”期间,投入600万元建设好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投入3000万共建300个“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校外实践基地。

(三)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强化人才培养综合保障

1.加强本科教学师资队伍保障。确立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师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形成教师育人第一、教学至上的价值规范,优先按照人才培养需要设岗位、按目标任务定职责、按水平贡献聘岗级,建立人才培养岗位设置、聘任和考核一体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含在聘教授)评聘教学评议制度,将评议结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分类考核、评聘机制,面向长期从事基础课、通识教育核心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师确定评聘教学型教授比例。设立专业、核心课程责任教授岗位,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负责人责任制。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奖励体系,实施优课优酬,教书育人突出贡献奖;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培训培养主体功能,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尤其是工科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构建全程化的教师培养机制和考核体系。

2.加强本科教学经费保障。实施本科教学经费保障“六个一工程”,确保教育教学资源优先配置。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全校学生校外实践(实习)教学,1000万元用于学生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1000万元用于学生国内外交流,1000万元用于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1000万元用于学院教学绩效考核奖励和基层教学组织运行,1000万元用于“优课优酬”和“教学促进奖”。建立面向学院的教学经费投入、使用预警机制和审计制度。

3.加强本科教学组织保障。成立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完善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健全通识教育、大类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包括校友和行业代表的专业(学位点)指导委员会,强化教育教学的学术治理。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建设,负责本科专业评估与质量监控、在校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反馈、发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等工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年度审核制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机制,给予年度活动经费和奖励。在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教学创新团队。

4.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院两级自我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强化教学评估的效用,完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力量,强化其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同行、专家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院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建立教学质量与院部拨款的关联机制,实施院(部)一把手教学述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