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校内办公| English| 学年校历
 
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 国际化发展
——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药学院
来  源: 药学院 日  期: 2016-12-05 点击率: 2297

    未来五年,是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升药学院核心竞争力,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将以与协同中心联合为契机,以提高学院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坚持特色发展、均衡发展、团队化发展,深化学院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学院,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药学院水平。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申报和建设“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新药链式创新机制为纽带,逐步形成了绿色制药特色核心、药学多学科支撑协同、人才仪器品牌资源共享等创新机制。学科建设层次提升,药学一级学科已居于全国药学一级学科前20%;建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省级一流学科和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重点学科。坚持“三商”协同人才培养理念,制药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省健康产业(医药产业)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基地。上一个聘期,学院完成重大突破性目标2项,考核结果优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要建设国内一流药学院,在基础建设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汇聚国际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院已建成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但与国际一流学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亟需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千人计划”、长江特聘教授等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

    各学科方向平衡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

    要建设药学一流学科,至少应有3个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二级学科为支撑。目前药物化学为5★,其余二级学科为3★,学科发展不平衡,须大力引进师资,加大药物制剂、药理学、药物分析等二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同时,中药学一级学科建设力度也有待加大。

    学院在绿色制药技术、药物合成工艺、天然药物化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国内制药企业中有较高的声誉,但对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建设要求,还须进一步提升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获取国家级成果的能力,同时使各学科方向平衡发展。

    办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

    学院承担了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中心和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但学院现有办学空间、办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拓展。

   

    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学院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和鼓励学生出国游学,也吸引了外国留学生来学院学习和交流。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和创新力量的合作交流,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主办国际会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  

    学院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院与学科(研究所)的两级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尚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科(研究所)责、权、利须进一步明晰,学科(研究所)活力须进一步激发,引领学院自我提升和凝聚力的学院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弘扬和提升。学院激励和约束机制、要素聚集整合与协同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学院和协同中心将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建设药学一级学科,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奖励计划;同时改革人事聘用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一支由首席科学家、方向负责人、中青年骨干、博士后、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协同创新队伍,营造药学院与协同中心和谐发展的氛围。主要措施如下:  

    完善学科体系,建设一流学科

    主要有以下举措:1.人人进学科、发挥教师专长,激发教师活力;2.凝练研究方向,培育创新团队和学科特色;3.二级学科下设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将任务目标分解至研究所,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激励制度;4.虚位以待,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将中药学纳入药学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带动中药学科快速发展;6.以申报省药品一致性评价研究中心为契机,推动药剂、药分、药理二级学科的快速发展。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其一,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强化实验和实践培养环节,推进药学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和学生中试基地建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实施 Summer School、海外学分制短期访学、海外名企实习实践、“3+2”国际联合培养本硕一体化计划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绿色制药峰会、世界原料药大会等国际会议;优化学科竞赛布局,主办国际绿色制药大学生论文竞赛;借助协同中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将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的资源、模式、经验逐步辐射到药学、大化以及其它专业,为整个制药产业培养各类复合型人才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国家级质量工程的建设和国家级教学成果的获得。

    其二,深化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借鉴协同中心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积极探索以研究所为基层单位的研究生选拔机制;积极推进分类培养(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类),改革毕业标准及答辩环节;鼓励研究所成立导师组,联合指导研究生;大力推进海外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同时吸引外国留学生来院攻读学位;完善《研究生助研岗位管理办法》《研究生助管管理办法》等,确保研究生潜心治学。  

    整合科研资源,对接产业需求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主动征集设计研发项目,凝练科学和技术重大问题;以项目为纽带,组织各类科研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攻关,解决制药产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深入调研,组织多学科力量进行技术难题攻关,实现科研工作的“走、转、改”;加强与国际创新力量合作,对接区域制药产业的重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实施青年科学家制度,让青年教师通过攻读企业博士后,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与企业协同攻关产业技术难题。强化团队考核,改革科研成果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对科研团队、研究所的考核,淡化对个人的考核,将药学一级学科目标通过二级学科合理的分解到相关研究所、创新团队,进行聘期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创新引人机制,构建人才梯队

    首先,将人才引进任务分解至研究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制度;其次,重点引进高层次,紧缺学科(药理、药剂、药分)、新兴学科(机械化学)人才,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再次,实施“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海外支持计划”:以重大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相结合,培育优秀青年学者,形成“人才高原”;同时,鼓励学院教师加入协同中心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组建5-8个重点创新团队。  

    推进民主管理,落实三大保障

    在组织保障上,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学院学科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落实规划的谋划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构架,加强“支部建在研究所上”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党支部在参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教职工思想建设中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围绕“天人合一,循理精炼”的院训精神,扎实推进“学术为先,师生为本,大气包容”的学院文化建设,引领学院和谐发展,特色发展。

    在机制保障上,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在加强民主管理,推进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增强师生参政议政的意识,调动师生员工关心学院事业发展的主人翁积极性。优化学院行政,学术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激活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完善学院学术委员会制度,探索教授在学术事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在资源保障上,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的联络沟通,争取外部办学资源,及时了解掌握政策信息资源,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优化学院内部资源配置与服务师生发展“软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大在争取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实现学院内涵发展、跨越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完善奖酬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