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正所谓谋定而后动。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学院“十三五”规划,对于凝聚全院师生的智慧力量,加快推动学院、学校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工程学院在认真回顾总结“十二五”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紧密对接学校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十三五”规划,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努力把我校的生物工程一级学科打造成国内一流学科,推动学院、学校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学院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
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9月,其前身是始建于1981年的轻工业工程系,历经轻工业工程系和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两个发展阶段。经过35年的发展,学院现拥有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化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生物化工博士点,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由小到精、由弱到强、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生物工程学科是教育部于2011年新增列的工学一级学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学科,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我院的生物工程学科以生物化工学科为基础建设,2004年遴选为浙江省首批重中之重学科,2012年滚动进入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2013年入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5年进入首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序列和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在学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预见,围绕浙江省“生态省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面对生物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现状,“十三五”期间,是我国也是浙江省生物产业加快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也将会成为生物工程学院和学科快速发展、实现跨越的黄金机遇期。
二、学院发展特色分析
特色与优势是加快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参与竞争的关键。通过与国内一流高校同类学科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院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
1998年,学院以沈寅初院士受聘我校和获批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契机,紧跟以生物催化、生物转化为核心的工业生物技术浪潮,瞄准浙江省生物制造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确立了“教学与科研并举,产学研耦合”的学科建设理念,并将“生物法生产精细与医药化学品”作为生物工程学科的主攻方向,逐步凝练方向,不断产出成果,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学院建有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制药方向,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制药分中心,绿色化学合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生物合成技术研究方向,建有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再生资源加工与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生物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
学院科学研究十分注重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努力,学院在生物农药下游新品种开发和重症感染、糖尿病、心血管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研发方面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紧扣产业、扎根企业,由立地到顶天的发展之路。
同时,与国内高校一流同类学科相比,面临的问题和差距也是不少。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总量偏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偏少,长江、杰青、国千等高层次人才空白,没有国字号创新团队;学科综合实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学院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够凝练,相互支撑的强势学科方向群尚未形成;科研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金等大项目偏少,人均科研经费存在较大差距。
三、学院发展战略与总体目标
学院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特色与优势明显的应用研究型学院,学科总体实力进入国内前10%或前5名。
到2020年,学院教职工总量达到120人,专任教师达到100人以上,教师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在校研究生总量达到400人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350人以上,博士研究生50人以上;在校本科生总量达到500人以上。
申报成功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形成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学科群;申报成功生物制药本科专业,形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群。
凝练、调整学院现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使其发展成为支撑现有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应用性学科;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全面提升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深度参与长三角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和主导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原有基础上,新增2-3个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
四、学院发展行动策略
(一)建设学科高峰计划
做强生物工程一级学科。进一步凝练、调整研究方向,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做大做强生物工程一级学科,争取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五或前10%,努力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实施学位点建设提升工程。将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变更为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此为基础,申报成功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显著提升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凝练学科产学研特色。深度参与国家及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实施和主导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推进专业群内涵建设。与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相对应,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老专业的内涵建设,申报成功生物制药专业,形成专业群,并科学做好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专业的定位和发展路径选择,形成专业特色,全面提高各专业整体实力;优化专业建设体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化特色教育;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生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省新兴特色专业为抓手,依托可再生资源与加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省精品课程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做到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实现整体跨越。
(三)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优化科研绩效管理。出台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强化学科团队运作机制,明确每一位教授、副教授都要组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鼓励团队与团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形成联合团队,打造优势学科团队,增强优势学科团队承接大项目大平台、形成大成果的能力;人均科研总量翻番计划。科学制定教师科研绩效考核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学术榜制度,实现学院人均科研总量翻一番的目标,提升学院科研总体水平;强化产学研协同模式。在生物制药、精细化学品生物制造、轻工生物技术、食品和饲料生物制造、生物农药等优势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产出,努力将2-3个研究方向打造成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名片。
(四)优化育人工作格局
加强院风学风建设,完善多竞赛协同发展的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和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构建学生互助成才主体教育机制,形成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良性互动;秉承院本文化传统,着力打造“微i生物”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加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品德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为目标导向,推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层次。
(五)强化人才强院核心
形成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实施“5111人才工程”为工作重点,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逐步从“人才高地”走向“人才高原”,实现人才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人才强院;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实施“伯乐计划”,对引荐与培养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每个团队群均均有省部级以上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格局;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进一步完善良师工程和青年导师制,出台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申报科研项目、承办学术会议、丰富学术资源等的政策措施,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计划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大力度引进青年英才,优化青年教师学术、学缘结构,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为学院人才资源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六)开创国际化新局面
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大力引进具有良好海外学习经历和研究背景的博士毕业生,积极聘请海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的讲座教授,鼓励教师积极到海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一年以上的学术访问和科研合作,提升学院教师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深入实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大力推进研究生、本科生海外学习和学术交流项目的建设,建立若干个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海外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努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留学生生源,扩大留学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