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按照学校“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和机械工程学院任期目标任务,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激发学科和团队的活力,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特色化和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学院向研究型学院转型发展。
一、学院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从教学研究型学院向研究型学院的转型成效显著。
学科布局渐趋合理,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均入选了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为学院建设研究型学院奠定了重要基础。两个一级学科为我校工程学进入ESI世界前1%学术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科生专业和实践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机械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探索采用“3+1”模式共同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试点评估。
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通过与世界著名大学及公司开展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格局。新建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激光绿色制造技术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
科研实力明显增强,ESI论文增长近3倍,纵横向科研发展均衡,到款均超过3000万元,一些重大项目实现了突破。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打造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与联合实验室。
二、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浙江省实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万亿级产业等,为学院“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学院也面临着以下挑战:学科队伍面临新老交替,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缺乏;科学研究方向分散,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偏少,承接先进制造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期望存在明显差距,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研究型学院发展的要求,学科组织体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岗位绩效考核与奖励等方面需要进行综合改革。
三、学院发展的总体任务
一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学科;二是引领我校“先进制造”学科群发展,拥有若干面向该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在2-3个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三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育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建成若干领军人才领衔、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四是建成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与平台;五是建成若干国家级科研平台;六是形成适应研究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体制机制。
四、学院发展战略举措
为实现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破解当前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学院以特色化、国际化为抓手,实施八大提升计划,建设八个重点项目,实现学院发展四大转变——由教学研究型学院向研究型学院的转变;由办学大院向办学强院的转变;由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激励导向向教学科研并重的转变。
(一)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以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为契机,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需求,做好学科评估工作,并以学科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分步推进,错位发展,打造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亮点,形成“重大装备技术创新牵引,核心技术研究与关键基础件研发支撑”的学科方向新格局,做实做强一级学科,打造3-5个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研究方向,实现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进入全国前20%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
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为目标,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各种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深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和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研究特色化计划
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省打造“七大万亿级产业”的机遇,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努力提升解决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能力。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基础前沿、应用基础、工程应用的完整研究链,做精做强高端装备关键技术、基础件及其工程应用。汇聚资源,在高端装备关键技术及基础件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争取获得2-3个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2项国家科技奖。
(四)社会服务提升计划
提升社会服务和解决区域重大问题的能力,承担重大横向项目,提升科研到款数量和质量。以科研团队为单元,重点布局建设5个左右地方研究院;对接8-10个大企业或龙头企业联盟,通过共建研究所、企业研究院等方式,合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提升社会影响力。
探索多元、灵活的“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到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形成“人才共享”、“成果共享”及“经费共享”等运作机制。建立科技经纪人队伍,依托地方研究院、驻点专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成果收集、评估、咨询、发布、展示、对接等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五)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
按照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特色研究方向布局,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坚持学科需求,统筹人才引进,增强引进的目标性,面向海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四年计划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杰出学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5-10名,培育3个左右金名片团队,引进或培育20名左右40岁以下优秀青年学术人才。
坚持“外引内培、引进与培养并举”的原则,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化,以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为重点,通过全职、柔性、短期及共享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海外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共享计划,与地方创新创业园区建立“人才共享特区”,实现创新创业无缝对接。
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以培育青千、优青、杰青为目标,兼顾基础前沿研究,遴选5-10名左右40周岁以下、具有突出学术业绩和发展潜力,以国际合作为载体,选派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年以上的合作研究,以4年为培养期,2年中期考核进行滚动选拔。
(六)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改革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和科学研究特色化计划,以激发二级单位、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绩效评价方法,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建立二级单位、团队和教师三个层次的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
(七)国际合作计划
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大环境。与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等5-10所国际名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现有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合作为基础和载体,建立国际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围绕学科方向凝炼与重点研究方向建设,在已有省部级平台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对接高端装备产业,力争建成国家引智基地和国家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人才与科研国家级平台。
(八)文化引领与学术繁荣计划
学院在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敦仁通变”的院训,积淀了“团结务实、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学院文化,成就了每个历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十三五”发展目标和新老交替,弘扬“敦仁通变”院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倡导求实创新的学院精神,努力做好学术文化和育人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