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校内办公| English| 学年校历
 
乘势而上 迎接挑战
——建筑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
来  源: 建筑工程学院 日  期: 2016-12-05 点击率: 2250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关键性阶段。如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汇聚民智,合力破解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建工学院作为我校发展历史悠久的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如何审时度势,抢抓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发展定位,科学合理设置发展目标,与时俱进优化学院治理结构,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一己之力。

    一、学院概况与发展瓶颈

    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浙江工学院土木系,成立于1979年。1996年以土木系为基础组建建筑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省“十二五”优势专业、校国际化建设专业,于2013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科专业教育复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于2015年通过专业教育复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于2014年通过专业教育复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新设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学院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在校本科学生17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

    建筑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建筑技术、城市规划7个二级学科;现有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B类学科1个,“十二五”省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现有教职工142人,专任教师1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1人;杰青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钱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151人才工程”22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学院师资总量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在省属高校中优势明显。

    近五年,建筑工程学院新立项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59项,新立项100万以上横向项目10项;发表SCI、EI论文240余篇,获授权专利数7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近五年纵向项目到款2475万元,横向项目到款8699万余元。

    建筑工程学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浙江省经济社会和建筑业快速发展,长期服务于浙江新型城镇化和“两美浙江”建设、沿海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把学科建设融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中,为浙江省的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改革、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诸多方面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前列。

    建工学院经过37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是缺乏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领军人才以及优青等青年优秀人才和高水平教学团队、高影响力创新团队;二是缺乏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建筑学、城市规划一级学科硕士点等高层次学科平台,严重制约了学科的科研产出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三是学术能力和学科特色不突出,科研工作总体实力相对薄弱,高层次、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亟待突破,与学科前沿发展、技术研究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给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建筑工程领域应对着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关于城市、城镇化及其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大战略主要属于建筑工程研究领域。《纲要》中提出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些重大战略对提高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和市政设施项目质量,以及对提高规划建筑设计的科学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建筑工程领域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工作的基础支撑。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城乡建筑规划理论和土建工程技术的创新。如何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和“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如何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目标,这些都需要建筑工程领域在理论和实践总结上的基础性研究来支撑。

    第三,建筑工程领域是构建浙江省战略智库的核心方向之一。浙江省是中国城镇化示范区域,2012年浙江省城市化率达到6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1个百分点,城市化综合效应日益显现。浙江人正在挥洒铺陈“水清、山绿、天蓝、人和”的“两美”浙江新画卷。建设“两美”浙江,是浙江做出的最新求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则是浙江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新通道的主要手段,这套组合拳中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直接和建筑工程密切相关。尤其是“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浙江省示范性城乡建设战略更需要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等其他相关学科协同创新的综合科研能力的支持。

    三、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定位

    基于以上的重大的战略机遇,进入“十三五”,建筑工程学院积极转变思路,调整战略目标:

    围绕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两美浙江、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都市圈发展,以及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在软土动力学、海涂围垦地基处理技术、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规划、美丽乡村与人居环境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等领域开展创新和应用研究,并在浙江形成一批基地化的示范项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示范效应大大增强。

    针对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培育低碳开放城市、绿色共享建筑、健康安全工程防护、大数据规划研究平台和技术、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研究领域,显著增强基础研究能力。

    总体目标:到2020年,土木工程进入全国排名前20%,并协助完成ESI学科排名学校下达的任务;建筑学、城市规划进入全国排名前30%,全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学院

    四、学院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破解当前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学院将积极发挥广大师生的智慧,群策群力,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治理结构与形态。根据不同事物性质,合理划分院、系、所的职能边界,使学院治理结构从“垂直化”的层级结构向“扁平化”的“圆桌式”结构转变,进一步理顺学院-学科-教师关系,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科老师的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

    (二)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针对学院发展战略的转变,理清头绪,抓住发展重点,坚持一级学科规划、强化二级学科建设原则,做大做强优势学科,支持弱势学科的自主发展;认真研究、主动对接国家和浙江省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迎合区域科技重点和企业科技需求,集中力量攻关,争取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与引进并重,完善机制与优化环境并举,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阵容强大的高素质的学科建设梯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为建设高水平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提供人才支撑

    (三)创新和优化制度设计。以文化建设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学院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融洽的学院工作环境,完善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立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坚持和完善“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体制,创新和优化学院管理体制,增强学院的软实力。通过学院自身建设,争取学校和社会的各方面支持,抓住机遇,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四)传递压力并激发各层面的活力。学院领导班子主动牵领重大战略任务,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院发展;学院中层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放权让利,提高自主性;基层教师以绩效为导向,进行分类考核,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